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视频|福建土楼:一座楼里四百屋 举世无双

从圆心出发,依不同的半径,一层层向外展开,如同湖中的水波,环环相套。

一座楼,就是一个城。每座土楼都有自己的名字,土楼的名字是从大门上牌匾两侧的对联中各取一字组成。每块牌匾,都寄托了祖先对后代的期许。

张裕增是石桥村的村民,和他的父亲以及祖辈一样,他在土楼里出生、长大。1998年,张裕增离家去厦门工作,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。不过,每年春节,他都会回到土楼来过节。今年也是如此,他和妻子带着小孙女先回到土楼,儿子、儿媳要晚几天。——再忙,过节总要回家。

临近春节,土楼里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:打工的人们陆续回来,挂灯笼,贴春联;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座兔笼,兔笼的门上也贴上了“玉兔成群”的吉祥话。

张裕增去到附近的另一座土楼,准备讨一副春联回家。刚进门,看到院子里挤满了讨要春联的人。写春联的人叫张国贤,原来是个老师,因为有文化,字也写得漂亮,全村人都求他写春联。

春联求到了。红纸上墨迹淋漓,张裕增小心地让有墨的这一面迎着风,避免染色。他踩着石墩子跨过小河,朝家的方向走;迎面的春风拂起红色的春联,远山如黛,人在画中游。

“合家平安。”张裕增和小孙女一起,把春联贴到了自家门上,小孙女笑着把字念了一遍。

按客家人的习惯,过年不仅要杀鸡杀鸭,酿米酒,打糍粑,还有很多只属于他们的习俗。每家每户门后都要放几根甘蔗,就是其中一种风俗,意为节节高,充满着对新一年生活的期盼。张裕增说,土楼里面住的一般都是一个姓的人。好比石桥村,都姓张。还不仅如此,方圆五公里内的所有村子里的人,都姓张,都是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,这些人很多年前就凑在一起建土楼了。

土楼里的每一间都是一样的大小,一层做厨房,二层做粮仓,三层以上才会住人。不过,如果家族越来越大,二层粮仓也会被改装成卧室住人。张裕增说,自己见证了土楼这些年的兴旺。他结婚的时候,操办了二十多桌的酒席;等到儿子结婚的时候,还是在同一座土楼,那时候就要热闹很多了,足足办了五十桌酒席。

张裕增妻子的奶奶已经98岁了,养大两个儿子,两个女儿,如今传下来后代已经有70多人,五代同堂。

顺裕楼,是当地最大的土楼,直径86米,人丁最旺的时候可以住400户人家。土楼的修建,采用生土和木相结合,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民居结构。土楼,出于抵御山林野兽、强盗的需要,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。

时过境迁,土楼的御敌功能早就用不上了,共同生活的传统也挡不住年轻人出去闯世界的热情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搬离土楼,拥有近400间房间的顺裕楼中,如今也只剩下20多户在居住,占用近70个房间。不过,饮水思源,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,不论走到哪里,都会牵挂自己的家乡,自己的土楼。春节,就是他们返回故乡,重温传统的时候。

张裕增的儿子张伟光,终于回到了家。  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年味更浓了。